按作者归档: 胖胡斐

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太胖,这些年体检就总被查出什么脂肪肝、高尿素血症之类的毛病,于是我就有了很多饮食禁忌,比如高嘌呤事物都不能吃,所有酒类一滴都不能沾,刺激性食物也不行。经常有人说我,这样的生活还有劲么,可是没办法啊,身体是我自己的。 有一次跟部门的新人憬元吃饭,说起我不能吃海鲜不能喝啤酒,说这都是超高嘌呤的食物,吃多了会导致我尿酸过高,再高我就痛风了。他就笑了,说自己是舟山人,天天吃海鲜喝啤酒,二十多年了,什么事都没有,他们那的人也从没听说谁会得痛风。 然后就想起,如果都照我这么禁忌,东北人还活不活了,肉和酒天天吃,也没见疾病比例比别的地方高啊。 刚才写下面那篇的时候就想起这个话题,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医学体系,是基于西方现代医学建立起来的。而这一知识体系本身足够完善和闭合,西方现代医学认为疾病都是由于机体内受到某种伤害而引起的,药物和外科手术可以治愈或者缓解疾病,他们认为人是由器官和循环系统构成的,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可以用生物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定义和衡量,所以我们需要去做各种检查,检查的结果,会和他们认为正常人的数值范围进行对比,高了就要降下来,低了就要加上去。从这个角度上说,西医也是在追求一种“平衡”:各种参数达到“正常”范围,就平衡了。 就此我查了一下西医的起源,看到很有趣的一段: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首先,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引起的。” 其次,古希腊医学“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 去掉古希腊,我们发现这跟中医几乎说的一样,都追求那种平衡,只不过,中医说的不是体液,是“气血”。 很有趣,西医的起源学科在17世纪之后被基于牛顿力学的现代机械理论挑战,西方出现了解剖学,人们开始不相信“体液”,开始用数学方式去量化所有的指标。 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我仅仅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西医用于衡量人体参数的正常范围统一的话,怎么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 山西人爱吃醋,因为黄河中下游含钙太重,水重,于是需要用醋去中和。云贵高原也一样,超高石灰质含量让云贵的酸辣味盛行。四川吃辣东北喝酒,都跟当地气候和水土有很大关系。这些东西现代医学知识中并没有。所以我想挑战的就是,每个地方的标准是不是应该不同,或者应该有不同的衡量体系?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故事,说野外被毒蛇咬了,几米之内一定有解毒之药。我当时不信,后来渐渐信了,后来知道了吃桔子会上火,然后桔梗和桔皮都是清火的,整个桔子是中性的,然后我慢慢就知道了大自然就是一个平衡体。就像我们学过的“守恒定律”一样。 我越来越相信中医说的“平衡”,我只前指标也高,但是生活很开心没有身体负担,大概就是因为我整个的状态比较平衡吧,现在不好了,可能是身体里用来“中和”高尿酸的功能降低,所以会不舒服。 所以我信,青岛、舟山这些地方,当地水土一定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中和海鲜和啤酒产生的高尿酸,所以人家没事。 然后我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平衡”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相对的。人类在地球上不停移动,经常出现的“水土不服”,就是“这方水土养那方人”不成功的意思吧?那,我就想知道,当我们去了一个新地方,是按照人家当地人的吃喝更好,还是按照老家的方法吃喝好呢?也就是说,我不正常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用传统杭州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生活呢? 不说了,就是唧歪一下。

想到,微博还能火多久

最近想起来的一个话题,纯讨论。 为什么想到这个呢,是因为几个现象: @胖胡斐 的微博(已关闭),曾经关注了470+个人,有一段时间,半个小时要是不看,就至少会有4-5页更新出来,而现在,我刚去看了一下,还是那些人,平均半个小时更新数量已经不超过1屏了。 很多朋友的博客,自从有了微博,就疏于更新,大批大批的闲置博客出现。同时,微博也少了的人,博客倒也没有增加。 淘宝大学校长@刘博家洛 ,开了小号,目前明显小号比公众帐号活跃,因为他需要一个地方能够频繁发表自己喜欢的汽车和文化类的观点,而打着校长标签的时候,很多事情不方便。我曾经写的《哑微博症之忧》现象正在大量出现。 那天我在宗羲观片会和@gary_jojo 谈起我为什么关掉了微博,我说一来是我管不住自己这张嘴,二来是胖胡斐的微博整个成了客服平台,我还有更重要的事儿要做。然后跟他分享了一个“怪毛病”,就是每次打开浏览器,很自然的输入第一个字母是“t”,他说他也这样。并且觉得,自己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太多,要马上减少下来。 想起最近微博被炒到如日中天,新浪股价因为微博彻底翻身,新浪微博也单独启用新域名,等等。一切舆论都在往如“中国twitter”、“SNS化”、“微博开放平台”几个概念去引导,如同,微博已经在短短一两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东西不由得让我想到大前年开始的“SNS”,去年开始的“团购”,整个过程都好相似: 都是外来形式进入中国,被疯狂模仿成了气候; 都是如病毒一般迅速蔓延; 都被媒体竞相追捧; 都存在较强的用户滚动性。也就是一群人人拉人的一起用、疯狂用,然后过一段时间有人不用,其他人也降低频率。想想周围那些用开心网的朋友; 都占用用户大量闲暇时间; 都存在在中国没落,在国外依然红火的现象; …… 最后一点好有趣,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还真有可能,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当时的结论之一是,中国文化有《超强融合能力》,任何新来的事物,都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洗礼、漂染,经过深入的“融合”,才能适应或者扎根。那篇文章里我用西游记的故事说这东西,很多人挺喜欢。我也一度认为,开心网、人人网现在一定很羡慕Facebook在美国依然红火。我的看法就是,没有中国特色的纯抄袭,不会好玩。比如,淘宝,好就好在够中国。 好吧扯远了,回来,谈微博的事儿。 用@全名至尊宝 那天跟我谈的内容来解释微博这东西:10年来我们个人发表看法经历了“个人网站 - 博客 -微博”的巨大转变。10年前,人们要在网络上发点东西会怎么做,那些“懂行”的人会跟你说,要办一个个人网站,自己有空间有FTP,自己做网页,自己更新。很多人很开心地做着,但大多数人只能看着,因为不会。后来博客出现了,大家都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写出来,并且写了就能在网上出现,还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太爽了,于是千万级地用户开始玩起博客。之后还出了Wordpress,同时满足了想自己建站,又想快速分享的人,比如我。但慢慢发现,人们更新博客越来越懒,读博客、用rss阅读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再后来,twitter出现了,随后是微博,这东西直接秒杀了几乎所有的博客博主,人们发现,原来这样做分享更简单,大量人开始转战微博,于是自己曾经辛苦耕耘地博客蛮荒起来。 从沟通和传播的角度,我们看看微博,或者twitter的意义在哪里。 首先微博的创造者希望创造一种更方便的沟通方式。 微博打算占用大量的闲时时间。 微博希望创造一种实时、真实的交流氛围。 微博希望人们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 这样看来,微博真的是个好东西。 不过我想说,用户真的这么用了么?会不会有点事与愿违呢?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有下面这种现象。饭桌上每个人都掏出手机翻微博,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话,很少的几句话中,还有一半话题来自别人转发的微博。大家有没有发现,朋友一起吃饭,为的是坐在一起说说话,可是我们的沟通被微博占用了。 会议上,有多少人在悄悄看微博,不关注会议的主题,让会议变得低效和冗长。我一直认为这种行为比带着笔记本边开会边噼里啪啦更可恶。那么,微博只占用的是闲时时间么? 微博很实时,这非常好。但现在很真实么?我们确实通过微博认识了不少人的真面目,可也有多少人因为有个“V”,而不得不用马甲,不得不在说话前三思;有多少人利用基于关系的网络牟利,要知道“牟”本身就是超出真实的。我看到“想说不说”、“该说不说”、“光看不说”的现象越来越多。 微博因为即时和简短,必然导致思想不深入,很多时候都是“点”,更可怕的就是,这些点是离散的。我很难想象从微博分散的火花中能迸发出完整的思想。比如李开复老师的《微博改变世界》,那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快读完的书了,太简单,我这么看。微博的“点”是最重要的特点,而正因为此,很多问题才不够深刻,才会有很多人认为微博“没有营养”。 所以,现在的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意愿 实际情况 更方便的沟通方式 越多微博,越少面对面沟通 占用大量闲时时间 大量占用时间 实时和真实 “哑微博症” 随时记录思想 离散的点,缺深度的思想堆砌 我把这个想法分享出来,就是想问问,大家有这个现象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能我危言耸听没事找事。 我想说的是: 微博的用法有点偏了。 我说的“火”,是“如此狂热”的意思。微博会做为重要的社会化沟通工具长期存在并广泛应用,但不至于是现在这样。 意识到这个的人,应该会减少微博使用时间,“用微博”而不是“泡微博”。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大量时间思考和沉淀的。如果希望这样,请放下手机。 [...]

百淘讲课的事儿

这是我用这台iMac做的第一件正经事儿,昨天晚上很兴奋地拿回来,今天在贝塔给出版社客串,直到晚上回到家,才把iMac装上,从Air上移植了一些软件之后,急着就要写点东西。 昨天在蜜桃咖啡,百淘讲师的年会上,我和李灵月被颁发了最大的奖,叫“誉满江湖奖”,我的奖品就是面前这台iMac,她是一台Air。我俩不一样肯定是因为准备奖品的同学知道,我有了一台Air,所以特地安排的。我很钦佩这份细心。 我在百年淘宝培训中,讲的那堂课叫《Fish! 快乐工作》,一群快乐的小伙用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营造了西雅图著名的派克鱼市场。ChartHouse Learning公司把这个案例做成课程,编成畅销书,通过“鱼的哲学”,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快乐的工作。刚开始,公司只有华玉姐姐等极少数认证的讲师可以讲这堂课,后来几位讲师陆续到其他岗位,我就客串了这门课。而且,一串就是两年多。不过说实话,我从来也不是这堂课的认证讲师,而且现在除了视频,我已经完全没有按照课件要求去讲了。 现在这堂课的核心被我篡改了,“融入”是我的重点。一来我认为新员工迅速和企业融合是很重要的事儿,二来我觉得在淘宝,只要融入进来,快乐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原版课件上说的那些故事和方法,早就被我忘掉了,我会从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真实经历,来讲述所谓的“融入之道”。 据说,我是极少会在课堂上批评同学的讲师之一; 据说,我只有一次的某些项目学员打分是第二,其他都是第一,那一次是输给老板娘,哈哈; 据说,我是能全程不用PPT的少数讲师之一。 反正,如茵跟我说起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然后着实骚包了一路。 领奖的时候,我有点记不得说了什么,反正讲的很差,我就记得自己结巴的厉害,大概因为iMac就在身边激动的。 我跟很多人都叨叨过,这门课讲一万遍了,有点崩溃。尽管每次我还是满怀热情地去讲完,出门的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好辛苦,甚至我问过自己一句,这么讲课,我快乐吗。 直到有一次,我放那段视频的时候,我认真和百淘同学们再看了一遍,里面有一句话打动了我。里面说“刚开始也觉得自己怎么总是重复,可后来想想,其实自己是在跟不同的人说话。”我一下想起,这不就是说我么。其实同样的内容,我是在讲给不同的同学啊,所以觉得枯燥和崩溃的,是我。于是想明白了,然后我开始不断改进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班级,讲述不同的案例,我发现这样收到的效果还真不错,于是我就持续进行着小创新,开始对讲课乐此不疲。 最近几个月我听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入神地厉害,里面有一点我觉得很认同。他说《红楼梦》属于那种从小可以读到老的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看的收货都会不同。细读下去会发现作者在每个细节都有铺排,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可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人们都不会注意。而且书越读,越会理解那些本源的东西。 去年上了一堂叫《Choice选择》的课,把我的脾气改了很多,我开始很愿意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开始不那么易怒。我相信这是我这些年来受到过最有价值的培训了,因为我看到自己的想法真的因此而改变。 这两种都是能够帮助人改变的东西吧。 我想说的是,好的书,好的课程,是可以影响自己很久。而且愈久弥香。 我曾经坚信一点:能把自己的知识讲出来,让普通人能明白能用起来,那才是真的懂了。 而现在我理解的是,那只是第一步。讲师,必须要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去,和自己的课程不断的互动,就会有新的理解,新的内容。而这些,一个好的课程,必须是能够让听过的人经常去推敲,去想,去改变的课程,我相信,Fish是这样一门课。我也会继续讲下去,而且越来越好。 我很喜欢百淘的氛围,喜欢组织百淘的每个小二,喜欢看到同学满意的目光,喜欢看到他们真的因为我们说过的话,变得真的不一样了。

美团DQ案的想法

这两天美团和DQ的纠纷,终于被美团的所谓“先行赔付”声明有所平息,我再仔细阅读了双方的声明,和回顾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我们有一些发现,也对我们有一些帮助: 首先我认为美团不至于“伪造公章”,只可能是美团的行为让DQ“不能接受”,所以才不承认,然后美团的“先行赔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公关行为。 问题在哪? 核心就在DQ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发现: 价格和利益没谈清 看合同上写,单份产品10块,技术和网络服务费基价5块(尽管划掉了还是能看见)。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就是我10块钱进的,卖多钱你别管,反正最后我一张落5块。然后5张一组卖的,50块的卖29,也就是说,定好了25块钱美团收下了,DQ只有4块。你是DQ你干么? 我相信价格一定是事件主要根源。DQ对合同的理解应该是50块的东西,美团收5块,自己收24块。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总的看,这个合同签的相当含糊,相当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有忽悠和自作主张的味道。 售卖说明有杜撰 看美团售卖的说明,我们发现美团涉嫌违约:合同上签的是上海6家分店,团购上写的却是6家店领取,“并可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使用”。那我们假设DQ方面签合同的孙XX只是上海的相关负责人,也应该只是上海市场,因为他的权限只有上海6家店。就算DQ的券确实可以在那些省份用,美团也应该是没跟DQ确认,就把这个信息作为主卖点宣传出去了。而整个事情,DQ应该都不知道,或者说,没有确认过。那么,美团的“自作主张”,导致DQ内部“无法沟通”。最后酿就了DQ的彻底愤怒。 “无法沟通”是什么呢?想想,如果DQ在各省是独立结算的,那如果总部不知道上海便宜卖了券,那其他省份的结算必然出问题,如果美团的价格低于要求的成本,那问题就大了。当然这一段纯属我的想法。 DQ怒在哪? 看DQ方面的声明,我们发现,东西一上线,DQ就愤怒了,然后美团出示合同,DQ说这是“无中生有”,但其实DQ怒的是美团“自作主张”。而美团方面却对自己的“自作主张”只字不提,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姿态,表示“先行赔付”,赚来眼球以柔克刚。所以,我判断双方都有所保留,也就是都有隐瞒。DQ有人知情不报沟通不畅,美团编辑审核失职断章取义。 美团耍聪明 整件事,最受伤的是消费者,然后是DQ,最后是美团。 消费者浪费感情,减少信心。DQ一副受害者嘴脸,可谁都知道他逃不了干系。美团呢,自作主张,事发之后先替人撑腰,发现不行马上上演受害调高姿态,玩先行赔付。美团给消费者的感受是至少还在替我们想,帮我们说话,弄得美团挺爷们。 所以,吵架的时候,高姿态一点,对树立形象挺有帮助。   其他问题点: 时间对不上,钱对不上。他们还有一份未公开的合同 有三个时间:2月26日美团签字,27日DQ签字,然后团购28日上线。3月10日开始使用。但是我们注意到,1月28日,也就是一个月前,美团预付给DQ方面100万,双方都没有提到美团为什么付这份钱,美团的声明中更是绕开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一个正规的公司,如果没有签合同,没可能付给另一家公司钱,而且是100万。 换句话说,第一,他们有上一份合同,第二,上份合同中双方认为他们会有下次合作,并协议了下一次的预付款。第三,如果前两项合理,那现在看到这份合同,就是走个流程而已。 如果美团预付款是真,那DQ说美团伪造合同一定是假。 不光是上面说的原价和服务费对不上,连钱怎么给,从预付款里面怎么算也对不上。DQ不恼确实很难。   给我们的启示 我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提到了一些公司可以借鉴的地方和吸取的经验教训。 在这,我提一些其他的想法。 团购行业现在相当混乱。 从我们和商户谈的过程,以及看到的最大团购网站的合同,还有最近此起彼伏的团购纠纷,深刻体会到这个行业的混乱。体现在几个方面: 商户和网站知识水平不对等。对大多数线下商户来说,团购或者线上售卖这类业务,都很新。他们的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和目前的电商类商户没有办法比,甚至认识水平上差了几年。所以很容易被忽悠,当他们弄清楚之后,所能做的,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再也不玩。 而很多团购类网站,就存在忽悠的行为,欺骗或者蒙蔽一些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网站操作不规范。忽悠和口头协议,是爆发问题的根源。 商户内部沟通混乱。最近碰到几个纠纷,都是因为老板签约,然后没有告诉店员,或者总店签约没有告诉分店,或者传达出错导致的。 很多网站对消费者体验考虑欠缺。 这种业务和淘宝这样的线上交易不同,我们必须要到商户店铺里,才能真正享受服务,所以如果只按照线上售卖的方式,大都会出问题。 怎么说呢?B2C网站是网站和消费者之间发生关系,淘宝是淘宝、卖家和消费者之间发生关系,团购网站是网站、线下商户、消费者之间发生关系。 如果网站按照B2C的方法,只是卖,不考虑商户的接单能力、处理能力,那必然会有问题。 碰到的问题大都是要排队、质量降低、服务差、不承认等。 刚才也说了,线下商户和淘宝卖家相比,对互联网和电子商户的认知、经验都差很远。 所以,这种差异,是导致消费者体验差的根源。 消费者保障体系缺失。 不少网站开始推出诸如“先行赔付”之类的服务,说明开始关注。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买了不好退,服务不好不给退,过期没法退的问题。 卖完不管,已经彻底行不通了。单纯价格战时代正在逐渐过去,真正的保障和服务比拼还没开始。 今天美团搞买29退50的先行赔付,之后谁知道别人会搞出什么来。 个人认为大多数的所谓保障,都是“公关层面”的“传播性保障”。 保障的同质化也将非常严重。所以,百团大战的比拼,是核心差异的比拼。 核心差异需要找到。 这种“线上购买、线下验证”的模式,消费者存在两种体验:购买体验和消费体验。 购买体验:说实话几乎没有差异,输入手机号帐号,买到收到验证方式,线上购买流程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要在这里作出差异,难度有点大。 消费体验:消费者到店铺,出示凭证,享受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户的配合度,所以在这里需要花的精力要很大。 而我知道,很多这类型的网站,最多的人力精力,花在了“谈”上,谈一个是一个,拉一个是一个。花在“教”上的精力太少,行业就没法持续发展。 所以,核心差异,是对商户的培养和长远合作。商户配合差,卖再好也没用啊。 暂时想到这些,有的东西有保留,毕竟身在行业中。 [...]

[照片]西湖夜景试拍

昨天忙完,抽空去西湖,用NEX-5拍点夜景,没带三脚架,手持或者靠着栏杆之类的,才能尽量防抖。 过年回家看我爹拍的夜景,就佩服他能手不抖,他教我试试摒住呼吸,用力抓住,还挺管用的。 看片吧:http://photo.panghufei.com/?p=10365

结婚周年和30岁生日

      今天,我和小白结婚整一年,而且今天我30岁。       我几天来一直在琢磨要送个什么东西给小白,我却没有留意她到底想要什么。小白总说我,买东西从来只会去百脑汇这种地方,还真是,别的地方我去了就觉得没信心,于是,我送小白的东西,大都是数码产品。有一回,小白收到一个包,很开心,结果发现,那是一个做的漂亮的电脑包,我在百脑汇买的。       这次也是,我去了百脑汇,想起小白的老联想笔记本太老了,于是拿了一台MacBook Air回来。说实话我自己很喜欢,然后我知道她也挺喜欢。我还很邪恶地盘算,过一段时间怎么骗来玩几天。       我先到家,小白进门,给我一个箱子,我看上面贴了一个标签,写着“百思买”,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打开一条缝,顿时就合上了,我抬头看着小白,抱住她,突然就想哭。因为我看到里面写的是“MacBook Air”。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会这么默契,更关键的是,小白真的在用心,知道我喜欢的东西。而我,用心不够。       花了很久,我们两个才逐渐接受那份默契。从此我们有了两台一样的电脑,嘿嘿。       和小白刚在一起的时候,三天两头的吵架,我们互相都会受不了对方的毛病。我大都吵不过她,而且我生气之后马上就好了,她不是。所以最后的结果大都是我屁颠屁颠去承认错误,然后我屡败屡战。       我越来越相信那句话,感情是磨出来的。       很长时间的的磨合,两个人就会有越多的默契。我们经常异口同声的读出路边的牌子,然后相视,摇头。小白说以前跟我大姨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这样,后来跟我一起,也这样了。可是他们是双胞胎啊。       小白慢慢的,却很从容。我是典型的急性子,可是小白不是,常常很慢,我也总因为这个跟她着急。记得我第一次在高速上出事故,河南的大雾天,大货车把我车的前脸刮掉,我很不知所措很后怕。她在不断安慰我,帮着解决问题,没有抱怨没有手足无措,直到问题处理完,我们找地方住下来,她才跟我说,她当时也很害怕。这件事让我知道,小白的那份从容,我需要学习。        小白笨笨的,却很聪明。她总是会把手啊脚啊什么的不小心弄破,进门的时候总是在门口找很久钥匙,我们家门从来都是逆时针方向开门,说了一万遍了,她还是要先顺着拧,发现不对,才拧回去。有的时候我真的想,为啥会这么粗心这么笨笨的啊。我还会想办法给她在钱包里常备创可贴,在钥匙上拴一个大毛公仔这样就容易找到了等等。后来发现,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折腾一圈出来的时候,小白在出口等着我,说她早就知道会这样。有一回我听到她给朋友打电话,说起一些事情的思路,我忽然发现,好清晰啊。而且我非常佩服她,总是很清楚自己在什么位置。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原来这叫大智若愚。更可怕的是,我也开始丢三落四了。       小白很孝顺,也很善良。刚认识她的时候,小白每周给家里打好多个电话,每天跟她姐打无数个电话,刚开始我都有点听不下去,哪有那么多话好说。后来我逐渐理解了,这是跟家人沟通的方式,而且小白会教我,跟家人打电话的时候,不要一分钟不到就说完了,多说说,这样家人才能知道我的具体的情况,小白说告诉家人我们头一天吃了什么东西怎么做的,比告诉他们我挺好的,让家人感觉具体得多。我是独生子女,我也很难理解兄弟姐妹的感情,接触久了,我也开始牵挂自己的大姨子,慢慢理解这种东西。我更从小白那里学到了很多跟人相处的方式,因为小白,我改变了很多。关键是,我不再那么楞头青。小白的善良有时候让人觉得自惭形秽,因为她会想到别人怎么想,什么样的话说出来别人会不开心,所以小白让人很舒服。而我不是,“说话总是不经过大脑”一定程度上说的就是我,很简单的一句话,常常会被我说成针锋相对。性格使然吧,但我很清楚,这样不好。所以跟小白在一起,我学到很多。       小白内心丰富,也善于沟通。算命星盘说,我会受制于双鱼座的女人,小白绝对算。她想法绝对比我多比我丰富,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吵架的时候除外,在吵架的时候,我就会要求一定要说出想法,要沟通,小白不常这样,她愿意等平静了之后再找机会。后来我认识到,其实沟通,需要有个双方都能接纳信息的时间点吧,这个点需要时间才能调整到同步。       一年时间,我们都进入了自己的角色,也学会了跟对方相处。我们越来越少吵架,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多默契。       小白昨天半夜偷偷在微博上说“@胖胡斐 亲爱的,生日快乐&周年快乐,也许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事,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今夜,我会为我们的默契做个美梦。”我想说,改变生活,我们要一起走下去。       所以,我很幸福,必须要秀一下恩爱!       秀恩爱?就秀了,怎么样?       最后加一点,早上我妈给我短信说生日快乐,说“我儿子是最棒的”。我回复她,30岁就真的不是孩子了。我是觉得30岁很重要,很多东西不能做了,而且必须用更成熟的思考方式去面对生活,加油吧。

细说产品魅力属性

抱歉这篇文字来得晚了,上一篇提到的概念“魅力属性”,很多同学会问我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今天事多,有点烦躁,借写东西,能让自己静下来,我用了两周的两个周一和一个周二晚上,完成当初约自己的稿。 “魅力属性”是一个常常被我用在产品设计和产品体验上的词汇。 这不是我发明的,我在上一家公司A.O.Smith热水器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用户调研,我们的调研公司使用了一个叫“科诺(Kano)模型”的东西帮助我们分析产品的各种属性,有关产品几种属性的内容我记下来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这样的概念完全可以用在我们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上,甚至在很多产品设计上都可以套用,还很管用。 于是我在很多场合开始讲这个概念,结合我的一些经验和理解,有一些优化吧。很多人也对这个开始很感兴趣,弄得好像是我提出来的东西一样。我在这里试图详细阐述一下吧。 在UCD年会上我分享了所谓的产品“四种属性”,当时的解释是,所有产品的属性可以分为四类,他们是: 必备属性 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比如电视机必须能出影,比如微博必须能发布能关注,满足用户对产品最基本的需求。 可有可无属性 用户认为是产品无所谓的属性,比如电冰箱可以放音乐。 魅力属性 用户认为产品特别有吸引力的,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别属性。 不可接受属性 产品不可以具备的属性,也往往和必备属性相对立。比如在中国使用110伏电源,微博不能转发等等。 其实这是被我简化和概念化了的模型,关于这个的原始资料和相关分析方法,我们在文章后面会附上,相信对做用户和产品研究的同学会有帮助。 其他三个概念都非常好理解,唯独“魅力属性”,需要详细说说,这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属性。更是所有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的东西。这东西,没有没所谓,有了,还真丢不掉。 举例来说: 前几天子柳在微博上发的那条,在QQ邮箱,如果你写了诸如“请见附件”之类的文字,然后还忘了粘贴附件,就会蹦出一个框。够可爱吧? 这就是挺典型的魅力属性,用户会觉得这功能好贴心啊。一种让人很温暖的提醒。 用wap版的微博,如果服务器忙,会看到这一屏,让人觉得要笑出来。没什么用,但显然比只说上面一句有用,还为服务器争取了时间。 我经常会提到的苹果电脑的“呼吸灯”。苹果电脑的电源灯,待机的时候会一亮一亮,节奏和人睡着的呼吸一样,非常有趣。很多初次看到的人,都会爱上这个“贴心”的小设计。说实话,这个功能没什么难的,但是苹果做了。后来有几部手机具备了类似的功能,比如诺基亚8600,我用过,那个灯,呼吸就太慢了,我喜欢跟着它调整呼吸,结果每次都憋得要死。这我就会觉得,诺基亚学了,没学好。 我还一直觉得,魅力属性抓得最好的,就是苹果了。我们会在苹果的产品中发现很多打动人的小细节。比如输入时候的放大镜,比如笔记本背后的发光logo……当我们问那些苹果用户,苹果产品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除了笼统的“设计”之外,你一定会听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些,都是魅力属性。 当有人问你,说打算出一款冰箱,在门上印画,你会觉得怎么样?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没所谓”,因为他们可能不打算买冰箱,就算打算买,也是关注冰箱什么牌子多大容量是不是节能等等,没有人会提出想要一个“面板印花”的冰箱。可是我们在卖场发现,印花的冰箱很好卖,同时,西门子曾经推出印有名家作品的冰箱,放在商场巡展,很多人都会佩服西门子的创意和文化味,那个系列也变得非常好卖。 有人会说,魅力属性就是那些小细节嘛。对了一部分。确切点说应该是一些能够打动人的小细节。正是那些打动人的小细节,为人家赢得了更多的客户,换来更多客户主动跟朋友提起。 另一个说法是“人性化”。我觉得这和“魅力属性”不一样。“人性化”说的是把自己当人,把人当人的做法。但是“魅力属性”是做那种招人喜欢的人。 为什么要有魅力属性?魅力属性有什么特点? 如果你有男朋友,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他。如果有女友,又为什么喜欢她。为什么是他/她,而不是别人?他/她跟别人很多地方都一样。你一定会告诉我,你喜欢的人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对他/她的特别之处,你会如数家珍,甚至,会以这些好处,都充满幸福感。这就是对方吸引你的地方,你所回忆起的那些,就是对方的魅力属性。 就这么简单,当产品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那些有性格,有特色,具备魅力属性的产品才会脱颖而出。比如,谁能告诉我,现在千团大战,数千个团购网站有什么区别?这样表达可能更直接一点,同质化越严重,客户忠诚度越低。就像团购,现在流量最大的,居然是那些团购集合网站,因为消费者只为团购的内容买单,至于从哪儿买,大家服务都一样,也没啥讲究。 所以,魅力属性是同质化最好的解药。 有没有发现,所有我们提到的,和你能想到的那些能魅力属性,你都会愿意跟人分享。我想,再没有什么事儿比客户主动帮你做宣传更爽的了吧。我会跟很多人讲友人网的手机筛选功能,因为它让我用起来好爽,淘宝没有实现过。我们每个人,跟人讲起那些打动过自己的产品功能的时候,都会眉飞色舞。这些所有这些传播出去的功能,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那种。 所以,魅力属性具有极强的传播力,甚至有病毒的作用。 一个很好的魅力属性,会很容易占据某个领域,让自己的这个功能,成为某一类产品或者某一个领域的标准,最后成为标配。比如“断点续传”,我不知道是谁先用起来的,但我知道QQ在这方面最先推广起来,后来大家就都觉得QQ传文件“靠谱”啊。就算后来其他IM工具也支持了断点续传,用户会认为“这个人家QQ早就有了”,“原来旺旺也能断点续传了呀。”一个“也”字,多少无奈。更可怕的是,MSN至今都被送一个“还”字,因为还不支持断点续传,人们会觉得“太傻了”。甚至很多魅力属性被拿来和品牌关联起来,而且,后来者往往被认为是“学的”。 所以,魅力属性很有强独占性。 当一个魅力属性被做到极致,有时候会发生一种现象。产品属性的认知度和传播效果,远高于产品本身。我们都碰到过,想不起来某个东西,但就记住什么特点了,就说“就是能xxx的那个xx”,就属于这样的例子。比如我现在这个X10手机,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跟别人介绍,说胖胡斐那个手机拍照很好的,啥型号记不清了。你的男朋友可以不高不帅,也可以不浪漫,可以不这样不那样,但你还是喜欢他,因为他一定在某方面的魅力让你觉得足以弥补所有缺憾。 所以,魅力属性的能量可以被放到很大。 还有个现象很有趣,就是一个属性一旦被认为有魅力,就不能没有了。比如当初旺旺和贸易通合并的时候,旺旺原有的“一个好友可以在多个组里”的功能被取消,我当时就跳出来说这是一个降低魅力值的事儿。要知道,当时的IM工具里,只有旺旺能这样。后来MSN有了,很多IM都有了。旺旺到现在也没法一人多组,反正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看法,那次改动很不懂事。这样的例子多得是。最有趣的是,当一个魅力属性消失,用户会想,这家企业怎么了,这个品牌怎么了,为什么没了。说实话这很可怕。想想,你明天拿到一部苹果电脑,发现灯不会呼吸一直亮着,你会怎么想。 所以,魅力属性需要被坚持。 怎么找到魅力属性? 先问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问题?会考虑客户需求是什么,然后考虑怎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对吧?然后做出一个“满足”需求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往往“刚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不会觉得不满,但也不会觉得很爽,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帮你宣传。 那么和上面的那些案例相比,差在哪里呢?因为上面的产品经理不光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超出了客户的期望。客户不可能说要一个电源能呼吸的电脑,但是他们做了,客户就爽了。而且,产品经理也很爽。 我的想法是,魅力属性不要直接问用户。 产品经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总在“分析需求 – 满足需求”中转来转去。说必应(Bing)的例子,微软要做一个搜索引擎。那需求是什么?要能搜到,于是需要有爬虫,有索引有算法等等。要很快,不能像传统微软产品那么慢,所以需要优化速度,微软也不认为页面显示“用时xxxx秒有什么意思”,所以微软需要找到用户不会抱怨的最长时间,只要比这个快就可以了。需要把很多种搜索结果放在一起,所以有了混合搜索。这些都是需求,完成了这个,就是一个搜索引擎了,产品经理的职责也完成了。这就是原先Windows Live Search。可是没人用,是没有广告投放的问题么?我告诉大家不是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找到一个用户更换搜索引擎的借口,没有找到一个能够传播的魅力属性。于是微软做了几件事: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Bing,然后在必应首页使用大图片的情感化运营方式,最后是在产品上做创新,必应搜索视频,鼠标移过的时候,就会直接播放,这个真的很棒,会节约大量时间。于是很多客户开始爱上必应,跟别人分享必应的图片和体验,很多人手机下载必应的客户端,用必应主页图片做桌面。这让我们看到搜索引擎原来可以这么玩。必应在全球很多市场的份额大涨,已经第二了。 我的想法是,产品经理需要跳出来,放开去想。 微软在几年前跟我聊,说会有一个新的搜索产品,每天会更新首页图片。我当时的反应是“神经病”,也就是我认为这个属性“可有可无”。可是后来做出来,我倒吸一口凉气。同样,Google的logo文化人人喜欢,我至今都记得那天PAC-MAN游戏纪念,原本如果做成下面这样的图片,我们就很惊喜了,结果发现“I’m feel lucking”改成了“Insert Coin”然后还能玩两把。整个人就抓狂了,你没有想到会有趣到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样的需求,永远也不会被“客户”提出来!而且,当问起用户我们在google首页玩游戏怎么样,那用户也不会选择“很爽”,这就是可有可无。 我的想法是,试试从“可有可无”属性中挖掘可能的魅力属性吧。 说实话,我接触产品的日子,最恨的一句话就是“二期”。“二期”是我见过最好的推脱方法,因为“二期”给人一种还有希望的感觉,给人一种“有优先级”的条理感。可是我不知道别的公司怎么样,我接触过的产品,往往“哪TM有二期!?”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需求排在后面,你这些被二期的需求,既然都二期了,那就是不重要的,所以必然排不上优先级,所以不会有人理会。 事实很残酷,产品经理砍掉的那些“二期”需求,常常就是能成为魅力的东西。结果呢,就是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做出了跟别人没什么区别的,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然后这傻产品一上线就是一年多。例子就不举了,伤了和气。总之,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所有拿二期当借口的行为。 我的想法是,从被二期的需求中,去找找能成为魅力属性的东西。 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产品,我们常常会想,这东西怎么不这样怎么不那样。其实这就是说,如果这样或者那样了,我们就会用的爽一点。换句话说,如果怎么样,你自己就high了。我们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和砍需求的时候,我看不到他们眼睛中的亮光,说实话,一个不能让自己high起来的产品,我们怎么指望别人能爽呢?我见过我们交易线的一个产品经理,讲到要做的东西时候,两眼真的放光,就像苹果首席设计师的Jonathan [...]

怎能不爱,杭州:晨暮深秋

杭州是个太美的地方。 中国文化很有趣,形容地点的美好,往往用很多和“时间”相关的因素去讲,比如“平湖秋月”,说的是秋天,还要有月亮,没有这两个条件,你看不见平湖秋月。 西湖的美,被西湖十景说的透彻极了,大抵都因为时间的原因,西湖的美好,必须要花时间,去体会。我们要在春天去看“苏堤春晓”,听“柳浪闻莺”,夏天去赏“曲院风荷”,秋天去品“平湖秋月”,等“三潭印月”,冬天去寻“断桥残雪”。所以西湖从来不会给人看到全身。 这就是一种很迷人的美。 周六清晨陪小白去张同泰挂号,我出了私心,去了杨公堤。碰到这大爱的深秋美好。 精选图片发在新的图片博客【胖胡斐:有故事的照片】http://photo.panghufei.com/?p=10347  全部图片:http://www.bababian.com/set/3/0F63806D804CE117454D780CB034618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