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anghufei.com/?p=10531
最近想起来的一个话题,纯讨论。
为什么想到这个呢,是因为几个现象:
- @胖胡斐 的微博(已关闭),曾经关注了470+个人,有一段时间,半个小时要是不看,就至少会有4-5页更新出来,而现在,我刚去看了一下,还是那些人,平均半个小时更新数量已经不超过1屏了。
- 很多朋友的博客,自从有了微博,就疏于更新,大批大批的闲置博客出现。同时,微博也少了的人,博客倒也没有增加。
- 淘宝大学校长@刘博家洛 ,开了小号,目前明显小号比公众帐号活跃,因为他需要一个地方能够频繁发表自己喜欢的汽车和文化类的观点,而打着校长标签的时候,很多事情不方便。我曾经写的《哑微博症之忧》现象正在大量出现。
- 那天我在宗羲观片会和@gary_jojo 谈起我为什么关掉了微博,我说一来是我管不住自己这张嘴,二来是胖胡斐的微博整个成了客服平台,我还有更重要的事儿要做。然后跟他分享了一个“怪毛病”,就是每次打开浏览器,很自然的输入第一个字母是“t”,他说他也这样。并且觉得,自己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太多,要马上减少下来。
- 想起最近微博被炒到如日中天,新浪股价因为微博彻底翻身,新浪微博也单独启用新域名,等等。一切舆论都在往如“中国twitter”、“SNS化”、“微博开放平台”几个概念去引导,如同,微博已经在短短一两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东西不由得让我想到大前年开始的“SNS”,去年开始的“团购”,整个过程都好相似:
- 都是外来形式进入中国,被疯狂模仿成了气候;
- 都是如病毒一般迅速蔓延;
- 都被媒体竞相追捧;
- 都存在较强的用户滚动性。也就是一群人人拉人的一起用、疯狂用,然后过一段时间有人不用,其他人也降低频率。想想周围那些用开心网的朋友;
- 都占用用户大量闲暇时间;
- 都存在在中国没落,在国外依然红火的现象;
- ……
最后一点好有趣,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还真有可能,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当时的结论之一是,中国文化有《超强融合能力》,任何新来的事物,都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洗礼、漂染,经过深入的“融合”,才能适应或者扎根。那篇文章里我用西游记的故事说这东西,很多人挺喜欢。我也一度认为,开心网、人人网现在一定很羡慕Facebook在美国依然红火。我的看法就是,没有中国特色的纯抄袭,不会好玩。比如,淘宝,好就好在够中国。
好吧扯远了,回来,谈微博的事儿。
用@全名至尊宝 那天跟我谈的内容来解释微博这东西:10年来我们个人发表看法经历了“个人网站 - 博客 -微博”的巨大转变。10年前,人们要在网络上发点东西会怎么做,那些“懂行”的人会跟你说,要办一个个人网站,自己有空间有FTP,自己做网页,自己更新。很多人很开心地做着,但大多数人只能看着,因为不会。后来博客出现了,大家都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写出来,并且写了就能在网上出现,还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太爽了,于是千万级地用户开始玩起博客。之后还出了Wordpress,同时满足了想自己建站,又想快速分享的人,比如我。但慢慢发现,人们更新博客越来越懒,读博客、用rss阅读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再后来,twitter出现了,随后是微博,这东西直接秒杀了几乎所有的博客博主,人们发现,原来这样做分享更简单,大量人开始转战微博,于是自己曾经辛苦耕耘地博客蛮荒起来。
从沟通和传播的角度,我们看看微博,或者twitter的意义在哪里。
- 首先微博的创造者希望创造一种更方便的沟通方式。
- 微博打算占用大量的闲时时间。
- 微博希望创造一种实时、真实的交流氛围。
- 微博希望人们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
这样看来,微博真的是个好东西。
不过我想说,用户真的这么用了么?会不会有点事与愿违呢?
-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有下面这种现象。饭桌上每个人都掏出手机翻微博,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话,很少的几句话中,还有一半话题来自别人转发的微博。大家有没有发现,朋友一起吃饭,为的是坐在一起说说话,可是我们的沟通被微博占用了。
- 会议上,有多少人在悄悄看微博,不关注会议的主题,让会议变得低效和冗长。我一直认为这种行为比带着笔记本边开会边噼里啪啦更可恶。那么,微博只占用的是闲时时间么?
- 微博很实时,这非常好。但现在很真实么?我们确实通过微博认识了不少人的真面目,可也有多少人因为有个“V”,而不得不用马甲,不得不在说话前三思;有多少人利用基于关系的网络牟利,要知道“牟”本身就是超出真实的。我看到“想说不说”、“该说不说”、“光看不说”的现象越来越多。
- 微博因为即时和简短,必然导致思想不深入,很多时候都是“点”,更可怕的就是,这些点是离散的。我很难想象从微博分散的火花中能迸发出完整的思想。比如李开复老师的《微博改变世界》,那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快读完的书了,太简单,我这么看。微博的“点”是最重要的特点,而正因为此,很多问题才不够深刻,才会有很多人认为微博“没有营养”。
所以,现在的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意愿 | 实际情况 |
更方便的沟通方式 | 越多微博,越少面对面沟通 |
占用大量闲时时间 | 大量占用时间 |
实时和真实 | “哑微博症” |
随时记录思想 | 离散的点,缺深度的思想堆砌 |
我把这个想法分享出来,就是想问问,大家有这个现象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能我危言耸听没事找事。
我想说的是:
- 微博的用法有点偏了。
- 我说的“火”,是“如此狂热”的意思。微博会做为重要的社会化沟通工具长期存在并广泛应用,但不至于是现在这样。
- 意识到这个的人,应该会减少微博使用时间,“用微博”而不是“泡微博”。
-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大量时间思考和沉淀的。如果希望这样,请放下手机。
- 多花点时间陪家人和朋友,体温和面对面的小宇宙,比互联网有价值。
—-
最后,因为这是我的博客,我想借题说说自己对“记录思想”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 我们能用来思考和分享的总时间很有限,所以如果花时间在某方面,则另一方面一定缺失。我总是听人说,最近太忙,都没空做这做那,都没空好好想想。我们总是在盼着什么时候休个假,整理一下思路,而往往越盼就越没时间。所以,我们往往陷入一种越忙越不想,越不想越忙的怪圈中。
其次,分享、交流、思考是不同的时间消费。分享的时间越多,思考的时间就越少。我们花越多时间在微博上,和网络的人沟通,就越少时间陪家人和关心朋友。同样,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微博上的话,哪里来的时间做深入的思考呢?而思考,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
第三,“被撕碎的时间”让我们越发肤浅。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能空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像碎片,而且碎片越来越小?这仅有的几分钟空闲时间,干吗呢?逛微博恐怕是目前最好的休闲方式了。可是别忘了,就这几分钟,你讲不出什么东西。李开复老师书中写的东西有的非常好,他会利用空的时间把想到的东西记录在一个word里,然后整理之后在微博上分享出来,这就跟我们很多人不同。偷出来的时间碎片,换来的一定是没整理过的思想碎片。
第四,复杂的媒体环境,让人们思想的深度降低。这样来对比,我们为什么还在研究春秋的诸子学说、古希腊的思想,我们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是基于几百年前的牛顿力学体系建立起来,我们的经济,又开始重读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著作……其实很多东西都说明,人类越来越缺少对思想本身的关心,而急功近利地研究那些应用。有一次我跟ZOL的林雪涛聊起中医之类的东西,他认为古人为什么能把一个东西研究很透,是因为人家没别的事儿干,几十年就研究一个东西,所以能弄透。
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要处理用手机、查邮件、看电视,要做的事儿好多啊,现在还加上逛微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真的很难做很深入的事儿,因为媒体环境复杂太多,因为我们没法专注。
然后, 快餐阅读和不求甚解,让我们思想停滞,让我们表达能力降低了。我们已经不大会看很长的文章了,比如这篇,很多人都会带着滚轮,在一分钟之内读完。我们太习惯“翻”杂志,翻微博这样快餐式地阅读。我们碰到问题和疑惑,很少刨根问底,因为我们太忙,因为跟我们不相关。这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写出长一点的东西了,大多数人的表达能力,限于140个字的微博,甚至70个字的短信。我不是说简练不好,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真的表达不清了。
所以,我希望,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大家要注意,注意“碎片化的时间如何利用”的问题。
18 条评论
赞同、微博一百来字,能写出什么东西来,都是一些没有质量的东西,必没有能给客户还来什么实在的东西,就简单看看,说说,都是没有足够的理依据,档次提高不上,也就是现在新鲜火一下,过两年估计就没人看了。
确实,碎片化的片段需要沉淀下来来拟顺、归类。跟我电脑差不多,忙的时候下载的一些好东西随便放在那里,空闲了再去一个一个打开看,整理清楚方便日后查用~~
刚还觉得脑袋要接收的东西好多,都有点用不过来了。看完这篇又觉查到了,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一开始想要看的,只是看的过程中又突然想到而去看的。没有坚持一条路走,多出来许多分叉路,自然效率低了很多!!唉。。又没管好自己!
好怀念以前一心做一件事的美好感觉~~
微博的互联网形势是好的,在现代人工作繁忙和朋友圈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是绝佳的产物,至于是否会有负面影响,更多的应该看使用者的态度。如果你把她当成李开复老师的word,那么她就是你的思想碎片,如果你把他当成完全的打发时间,那么即使没有她,你也会去找其他小三~
博主的文章写的很好,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懒,甚至懒到都不想去思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微博的核心是获取信息,快速阅读;对于高级用户来说(名人等影响力大的人)微博是一个建立话语权的地方,是一个和社会民众沟通的一个平台;对于新闻机构来说,他是一个媒体,是一个快速传播新闻事件的媒介,也正是如此,现在很多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能在微博上快速传播,并引发网民的热议。
所以,个人觉得,微博这个核心点抓住就行的,这也是微博的价值所在。
你要说它的局限性,肯定会有。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都会有一个衰退的过程。像之前的论坛、SNS、博客等。
人们获取新信息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也是很强的需求,报纸、电视能存在这么久也说明了这点。基于这点需求,微博很可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更好的媒体,所以应该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火多久还真预测不准。
最近作为围脖控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1.作为IT外行,在想是什么样的技术让上千万,上千千万的人同时便捷的使用围脖?
2.这是转帖的时代,不少人说了有趣的话,转!有代表性的话,转!因为这样离散的点让人无法深入思考,没有条件去深入探讨,而转过来的短文有多少会再次重温?
3.至从有了IPAD,先生每天下班必是抱着不离手,对于围脖有赶超我的态势。昨晚我一个人打理上百平方房子的卫生,这次他居然视而不见!
4.越看越有趣,忍不住想看别人说了什么,又有什么新帖。时间被分割成一块块碎片,一天过去了,什么也没做成!
5.越来越多商家成了围脖营销的高手,至从中奖过一次以后,每次看到类似的销售活动都忍不住加对方关注,@多位好友以示参加。其实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创造比这更大的价值。
6.博客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了闲置的舞台,没有了内容,没有了分享,只是偶尔用来当作回忆的驿站。
借你斐肥的平台终于把多日的想法说了出来。昨晚晒衣服还在想,风靡的校园网,人人网,开心网迅速由高峰转入灭亡,什么时候会是围脖,什么样的理由让其灭亡?
至少,从现在这一刻,我会警惕自己的时间,从泥潭里走出来。
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太严重,每每想将碎片集中省时省力,可每次都是花费好多时间,却没有要到想得到的结果。
未来,或者不久的将来,基于微博的信息过滤类杂志一定会大放异彩的!
我感觉你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微博目前确实存在的,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不多,就好像为什么网络游戏明显毒害很多年轻人但却依然很多人在玩一个意思。微博的兴起源于其抓住了用户的隐形需求和低入门门槛,大部分用户还是愿意去接受这种方式,并且难以脱离的。我们作为互联网人看似没有质量的内容或许在用户之间并不是这样考虑的,在他们看来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就是微博必定不会就只是如此,微博的开放化能够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例如微博的应用,类似于苹果的应用。
说的太好了。我也这么以为,但说不出来那么多条理来。
我也和困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被他控制。
勤于玩围脖的人,
要么是自己无聊。
要么就是在讨好加了关注的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
看围脖的人,
要么是自己无聊。
要么就是潜意识恐惧症,生怕被时间抛弃,被社会抛弃。
微博,把人的精神控制了。
呵呵,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微薄最核心的是解决了用户在碎片化时间下会产生碎片的语言的需求,这点在未来2 3年不会变,微薄还会继续火,像新浪微薄这样披着twitter的外衣,干着facebook的事情的,会更久,用户迁移成本在不是一个引爆流行的应用或产品下很大。
写得很好,现在也面临着这个问题,碎片时间被微博完全占据,就连较长的闲暇时间,如周六日,也有很长时间是消费在微博上,对问题的思考都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想问题恐怕会越发肤浅。
不要轻易的把微博twitter和SNS等同起来做对比,一个偏向媒体,而另外一个更偏重社交。怪微博占用聚会开会时间的,就跟那些社会人士一直在怪网络游戏导致孩子沉迷一样可笑,没网络游戏了,孩子就不会沉迷别的了吗?没有微博了,聚会开会也未必会见得就能让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没微博之前,聚会时候拿着手机或者PSP玩游戏的人一样大有人在。导致这样现象的本质不是微博之类的东西,而是这个聚会和会议的本身是否能让所有人有足够重视。一群玩PSP的人聚会在一起,本身的话题就可能都是PSP相关的,自然玩微博的人,话题也可能都是微博上的,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微博的信息确实比较散,但微博也从没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思想阵地,这跟博客不一样 微博更像是一个媒体,更注重即时性,即时性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并不能因为其不够深刻而将这些价值否定。现在微博上很多民生相关的话题,这些话题的传播价值是传统博客无法实现的。当然,你如果只注重关注自己业内相关或者小圈子里的东西,自然会觉得没营养了。最后,我之所以能看到你这偏博文,也是因为有人在新浪微博上转了。
微博的火跟各种媒体没有节制的高曝光率也有关系,国外红火的东西被有特色的本土化过程中,常会携带者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基因,照搬别人成功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样的动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诚如博主分析的那样,微博这个形态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过于丰富的年代,需要的一切信息似乎都不需要长期记忆。微博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是很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只不过现在不论是新浪、搜狐、腾讯都没有做好引导,都只顾埋头圈地,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信息质量却越来越差。我们很快也看到在开心网上大家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帖子的现象在微博上也开始蔓延,现在的围脖只能说是搭建起了基本的信息平台,真正走向有价值的应用还需要低头理清头绪,也许将来微博不会像现在这么火,单我们宁愿他更有价值。
文章分析的不错。围脖是山寨twitter的,儿twitter已经意识到这点了,正在向新闻媒体方向发展,像BBC,CNN等媒体都有自己的twitter帐号,发布最新的新闻。看看iPad上的著名的Flipboard,他把就把twitter作为了一个新闻媒体展出来,就像看报纸一样。再看看国外的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twitter帐号,跟随着第一时间了解公司的动态。并且把twitter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客服平台,可以最快的看到客户的feedback,并且快速的回复客户。而国内围脖完全没有学到这些东西。有些人甚至喜欢在上面聊天,某种意义上完全是个聊天工具,甚至是个聊天室。
想到,微博还能火多久
From – https://panghufei.com/?p=10531
这个我们没办法直接的预测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有高质量阅读需求的用户,偶尔玩玩,是可以的
并且追求高质量阅读需求的用户
还会
看报纸
看杂志
看网站
看新闻
看专业报告。。。。
恩,其实微薄没错。他只是一个工具,错的是用工具的人。
4 个引用通告
[...] 源地址:https://panghufei.com/?p=10531 [...]
[...] Via:胖胡斐 [...]
[...] 我把这个想法分享出来,就是想问问,大家有这个现象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能我危言耸听没事找事。 我想说的是: 微博的用法有点偏了。 我说的“火”,是“如此狂热”的意思。微博会做为重要的社会化沟通工具长期存在并广泛应用,但不至于是现在这样。 意识到这个的人,应该会减少微博使用时间,“用微博”而不是“泡微博”。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大量时间思考和沉淀的。如果希望这样,请放下手机。 多花点时间陪家人和朋友,体温和面对面的小宇宙,比互联网有价值。 —- 最后,因为这是我的博客,我想借题说说自己对“记录思想”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 我们能用来思考和分享的总时间很有限,所以如果花时间在某方面,则另一方面一定缺失。我总是听人说,最近太忙,都没空做这做那,都没空好好想想。我们总是在盼着什么时候休个假,整理一下思路,而往往越盼就越没时间。所以,我们往往陷入一种越忙越不想,越不想越忙的怪圈中。 其次,分享、交流、思考是不同的时间消费。分享的时间越多,思考的时间就越少。我们花越多时间在微博上,和网络的人沟通,就越少时间陪家人和关心朋友。同样,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微博上的话,哪里来的时间做深入的思考呢?而思考,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 第三,“被撕碎的时间”让我们越发肤浅。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能空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像碎片,而且碎片越来越小?这仅有的几分钟空闲时间,干吗呢?逛微博恐怕是目前最好的休闲方式了。可是别忘了,就这几分钟,你讲不出什么东西。李开复老师书中写的东西有的非常好,他会利用空的时间把想到的东西记录在一个word里,然后整理之后在微博上分享出来,这就跟我们很多人不同。偷出来的时间碎片,换来的一定是没整理过的思想碎片。 第四,复杂的媒体环境,让人们思想的深度降低。这样来对比,我们为什么还在研究春秋的诸子学说、古希腊的思想,我们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是基于几百年前的牛顿力学体系建立起来,我们的经济,又开始重读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著作……其实很多东西都说明,人类越来越缺少对思想本身的关心,而急功近利地研究那些应用。有一次我跟ZOL的林雪涛聊起中医之类的东西,他认为古人为什么能把一个东西研究很透,是因为人家没别的事儿干,几十年就研究一个东西,所以能弄透。 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要处理用手机、查邮件、看电视,要做的事儿好多啊,现在还加上逛微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真的很难做很深入的事儿,因为媒体环境复杂太多,因为我们没法专注。 然后, 快餐阅读和不求甚解,让我们思想停滞,让我们表达能力降低了。我们已经不大会看很长的文章了,比如这篇,很多人都会带着滚轮,在一分钟之内读完。我们太习惯“翻”杂志,翻微博这样快餐式地阅读。我们碰到问题和疑惑,很少刨根问底,因为我们太忙,因为跟我们不相关。这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写出长一点的东西了,大多数人的表达能力,限于140个字的微博,甚至70个字的短信。我不是说简练不好,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真的表达不清了。 所以,我希望,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大家要注意,注意“碎片化的时间如何利用”的问题。 From – https://panghufei.com/?p=10531 [...]
[...] 很久没有码字了真不知道从何开始,就从今天早上关闭了自己的新浪微博账户说起吧,胖胡斐的博文《想到,微博还能火多久》提到过微博尽可能的占用了我们撕碎嚼烂的“碎片化时间”,我们花越多时间在微博上和网络的人沟通,就越少时间陪家人和关心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