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转载:承志来做淘宝商城的首页设计

这是我在淘宝最佩服的人。
这篇文章足见其功力。
“设计=解决问题”,精辟到极致。

商业设计最重要就是解决我们自己的业务逻辑和用户主观逻辑平衡的问题。

看原文吧:
=====================

今天淘宝首页的导航又改版了,和上一次淘宝商城改版一样,微博上的朋友七嘴八舌给了不少意见,粗粗看来大多是负面的意见。我一向认为负面意见大家都会提,重要的是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刚好现在已经离开淘宝,反倒可以公开地说说我的意见,对错都请大家多指教了。

这两次改版,从交互上来说没有大的问题。大首页中规中矩,横向Tab为主导航、左侧纵向Tab为辅导航(非二级导航,如为二级,最好还是横的),把淘宝目前的“主业”、“辅业”说得非常清楚了。

商城首页交互更有“出彩”的地方,就是左上角的“所有商品分类”。这个交互在搜索结果页面可以体现出它的优势来,算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应该来自amazon )。

但是,从视觉设计上来讲,两个页面都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大首页的视觉设计,可以算得上是重大失误。

我们说“设计=解决问题”,而视觉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去解决逻辑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 子,如果一个东西重要,我们会让它居中、留白、加大、加粗等等。居中(位置)、留白(色彩)这些都是视觉语言,我们用它来解决一个逻辑问题——“重要”。

视觉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打开PS之前心里应该很明白:我要解决的逻辑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打开PS,开始选择你掌握的视觉语言。

在这里我只以商城首页为例来具体讲讲它的问题。只说商城首页是因为我知道它的设计师是我曾经的徒弟飞飞,她是淘宝最出色的视觉设计师之一,也是我带过的视觉设计师中最有灵气的一位。

这是目前的商城首页(点击放大):

toabao-mall-nav-now 

这个页面视觉冲击力强,主次分明,品牌形象表达极富张力。特别是顶部的大色块,用得非常大胆,而且效果出色(无论下面的banner怎么花哨,都不会抢过它了)。

但此页面有两个致命伤:

  1. 搜索框不明显,有“被淹没”的感觉;
  2. 左侧的分类菜单,起的是导航的作用,但没有与“主导航”产生任何的视觉关联。

这两个致命伤,严重地削弱了商城首页最主要的功能:引导流量。

所有电子商务网站首页,对流量的引导功能,都少不了这三样:搜索、分类、推荐。搜索和分类是用户主动自我引导,是精准流量。如果对这部分流量不能很好地把握,一定会从最终的销售数字上看到后果。

接下来我们分别分析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先看这个搜索框的局部:

toabao-mall-nav-search

发现问题了么?还没有?^_^ 这样看应该非常明显了。这里有两个白色长条,一个是非常有用的搜索框,另一个是无乎无用的留白。它们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同时出现(间隔太近),两侧又都是这么重、这么花哨的色彩,我们的眼睛和大脑,铁定会把它们归为一组。注意我的说法是——“归为一组”,也就是在逻辑上把它们归作了一类,这还能不出问题么?当然被淹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同样是运用视觉语言来解决。比如让它们在空间上分开一点、让其中一个条换个颜色等等。

再来看菜单的局部:

toabao-mall-nav-cat

我们用同样的思路来看,这里面哪些东西是一组的? 很明显“淘品牌”和“所有商品分类”是一组,下面的菜单是另一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它,问题是不是显而易见?

另一个问题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要在搜索结果页面才能看到,也就是我上面提到“出彩的交互”。当用户鼠标hover在“所有商品分类”按钮上的时候。下面灰色的分类菜单会以Dropdown Menu的形式向下展开。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逻辑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按钮”与“下拉菜单”是一组。

这是我改的效果图(点击放大),看看是不是好了些:

toabao-mall-nav

一共有四处小改动:

  1. 加了个渐变背景;
  2. 把搜索框向上移了一点,与第1点配合,它就不会被淹了;
  3. 菜单的图标改成了红色,与顶上的导航呼应,形成一组;
  4. 把菜单向上移了十来个像素,冲进了大色块,并加了一点点投影,体现出它的“下拉菜单”特性。

所以视觉设计实际上在解决的还是交互问题——或者极端一点说——是逻辑问题。

某些设计师做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网页设计,却仍然认为网页设计是一个艺术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

淘宝大首页的问题就不说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跟着讨论讨论,也希望看到它尽快的完善。

淘宝的设计师已经是行业中千挑万选的精英,实际经验丰富,如果整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的大方向正确,一定能继续保持领头羊的地位。

===============

原文地址:http://blog.sharkui.com/2010/05/05/design-of-taobao-mall/ 
作者:Sh4rk (承志)

转载:微博之战

很少看到如此酣畅的文章,拜服,转。
原文:https://www.kenengba.com/post/2859.html
我是从这里看到的: https://panghufei.com/?p=10160

 

现在,大小网站都推出了二级域名以“t”开头的微博服务,忽如一夜春风来,饭否被死亡后,微博客在中国大量地出现,和当年博客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情形几乎一样。

去年我预测过,微博会成为门户网站的标配,不管用户的数量是多还是少,没有微博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门户,就好像没有博客服务一样。

虽然很多新出的微博都认为自己在功能上有创新,认为能把用户留住。但是,只要用户的关系没有完全迁移,用户是不可能留在某个新推出的微博的。所以,新推出的微博如果还是以“微博”为主推重点,必定会失败。

一、国内的微博们

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凤凰微博人民微博和讯微博搜房微博……这些都是以t开头的门户级微博,“t”没有别的意思,就是twitter,这容不得门户们不承认。

9911同学网嘀咕follow5做啥雷猴……这些都是以独立域名主打的微博客,它们大多数是独立经营,没有来自门户高层的压力。

1、大型门户的微博

(1)新浪微博

T字派的始祖是新浪,在新浪微博之前,国内的微博都是小圈子的应用,而且话题也较集中。新浪在去年8月24日推出了新浪微博,利用其门户的优势以及名人策略,同时又是在没有同级竞争的基础上,它很快就成为了国内微博的领头羊。

(2)网易微博

网易是第二个推出微博的大型门户,据我观察,他们没有将重点放在“名人”上面,因为到目前为止,网易微博都没有像新浪、搜狐、腾讯微博那样,给名人一个身份代表象征。当然,像人民微博那样的“囚”字验证并不是所有名人都想要。

(3)搜狐微博

搜狐的微博策略应该是经过多次变化的,它们推出了好几个微博,而且据说还是几个团队独立完成的,数据不互通。直到上个星期,它们推出了新一版的搜狐微博,在这一版里,终于看到了新浪微博的影子

(4)腾讯微博

腾讯应该是大型门户里最早做微博的,08年,腾讯推出了“滔滔”,但当时微博客没有得到腾讯的重视,后来滔滔被关闭。然后,今年腾讯在“参考”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微博还是有前途的,所以它再次推出了微博客。腾讯微博是一个很忠党爱国的微博,刚开始内测,它的每条信息底部就已经有“举报”按钮了。

2、独立微博

国内的独立微博鼻祖是饭否,07年中国的三大微博客“饭否”、“叽歪”、“做啥”目前只有做啥还活着,但人气已经不再,饭否和叽歪因为监管问题被死亡。

(1)嘀咕

“嘀咕”是国内第二批微博的试水者,它的推出在门户们之前,在三大先驱之后。它在推出前就已经部署好所有应用–从网页版到桌面版再到同步工具和IM机器人,该有的功能都有。但在去年新疆事件的时候,嘀咕也被关过小黑屋

(2)Follow5

Follow5是独立微博里购买最多Google Adwords的一个,它还在包括可能吧在内的很多独立博客上做广告。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凑热闹那么简单。Follow5的UI相对比较花哨,这与它们的产品定位有关。

独立微博由于没有强大的监管团队,在中国生存起来并不容易

二、同质化严重

基本上,国内的微博都是在模仿Twitter的基础上做一些本地化的改进。

微博的结构大致如下:

在功能上,微博几乎没有难度大的地方,要打造一个微博,一个不到6人团队2个月内就能完成。所以,微博的技术门槛是很低的。唯一技术上稍有难度的地方在于“实时搜索”。

看看国内微博们的UI结构:

1、新浪微博:

2、网易微博:

3、搜狐微博:

4、腾讯微博:

5、9911:

6、嘀咕:

7、凤凰微博:

然后我们回头看看微博客的始祖Twitter:

将上面的UI抽象化可得微博UI布局图:

基本上,国内的微博客在UI上几乎是完全模仿Twitter的。但在细节上有不少创新的地方,比如新浪微博将会话以“气泡”的形式展示,直接在时间线上展示图片和视频等。

三、功能是次要,拉客是重点

因为技术门槛低,在功能上,微博们的同质化相当严重。因此,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微博领域竞争,最重要的是能引入信息主动发布者。

互联网上有2种用户,一种是热爱传播的、主动发布信息的。另一种是“随便看看”类型,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或者只会发布那些与个人或极小圈子有关的信息,他们不能成为微博的卖点。只有将信息主动发布者作为“核心用户”引入,微博才能火起来

这些信息主动发布者里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名人,韩寒在新浪微博说一句“喂”都能有几千个回复、上万次转发,粉丝们为了关注韩寒纷纷注册新浪微博,可想而知这种信息主动发布者对微博有多重要。

因此,对于国内的微博来说,竞争的重点不在产品的功能上,而在于拉了多少信息主动发布者。这和网站们在博客领域的竞争是相似的,但由于微博的特性,微博领域的“拉客战”将异常激烈

四、客户端很重要

我之前在《》《CCTV失火事件的启示》里都提到微博客的媒体性,微博客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现场报道者,这得益于Twitter拥有无数个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

在国内,虽然公民记者是“非法”的,在微博上传播群体性事件可能会得“颠覆国家政权”罪名,但这不能改变客户端在微博客体系的地位。客户端降低了用户使用微博客的门槛。

1、桌面客户端非常重要

新版的腾讯微博和QQ客户端完美结合,用户在QQ里即可完成微博的收发操作。这大大地降低了用户使用微博的门槛。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都需要启动QQ和朋友、客户联系,他们只需要切换到QQ的微博面板,就能“顺手”使用微博客。QQ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一亿的微博用户在线收发信息,这是相当恐怖的。

2、移动客户端是重中之重

试想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铁、厕所、床上无聊地玩手机?很多人都是在无聊的时候用手机上微博客,一个好用的微博客户端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WAP版客户端是无法替代软件客户端的,手机浏览器的功能太弱了。Twitter一直有官方WAP版,但最近iPhone上到第三方客户端Tweetie,同时推出了黑莓上的官方客户端。Twitter意识到,一个在移动设备上的官方客户端是多么重要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用得最多的Twitter客户端是Tweetie,我几乎不会在网页版Twitter上逗留超过1分钟。

五、实时搜索的障碍

Twitter是实时搜索的最佳数据源之一,目前Google的实时搜索大部分结果都是来自Twitter的。

那么,国内的微博客有没有可能实现实时搜索呢?

这个问题问起来有点怪,对于Google与Twitter的例子,Twitter为Google提供数据,Google将数据整合到原有的数据里,实现实时搜索。因此,实时搜索的实现不在微博客,而在搜索引擎

那么,上面的问题就非常怪异了,为什么要问“微博客有没有可能实现实时搜索”?而不是国内的搜索引擎或其它什么呢?

这是因为,国内的微博不开放

不开放的原因有2个:

1、小气

新浪微博的小气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我曾经在新浪上发过类似于“我手头上有10个网易微博邀请,需要的人找我要”的信息,统统被删掉。一个如此小气的微博,你怎能期望它会开放数据让爬虫来抓取?你怎能期望它会愿意为其它网站导入流量?

2、监管问题

微博客的信息相对博客、媒体是很难控制的,Twitter上就经常有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试想如果这些信息在国内的微博流传,监管部门的压力有多大?要是这些信息还被搜索引擎抓取了,监管部门的压力有多大?要是这些信息被Google等反动搜索引擎抓取了,不能像命令百度那样命令Google删掉,监管部门的压力又有多大?

六、催生整合平台

有如此多的微博客,怎么用得完?

上个星期,我看到在Twitter、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之间奔走,我就想,为什么没有人开发一个多合一的客户端呢?

目前绝大多数微博同步工具都只有发出功能,不能获取,也就说,它只能将你某个微博的所有信息同步到其它微博上去,你不能只回复特定微博的某条信息。

于是我画了一个设计图,我相信3个月内,肯定会有类似的产品出现:

点击这里看大图

这个客户端主要有3个特点:

1、多合一桌面端

这是一个多合一微博桌面端,三个竖列分别是3个不同的微博,三个微博独立更新,用户可以独立回复。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将信息发布到哪些微博。

2、信息过滤

这个客户端还具有过滤功能。它能过滤掉来自不同微博的相同信息(ID和内容完全一致),以减少信息过载(因为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微博注册帐号,然后将信息同步过去,如果你在两个微博都follow了同一人,你就可能要看2遍他所发的信息)。

3、整合搜索

如果各个微博都开放了搜索API,那么,这个客户端就能实现实时搜索。客户端可以向每个微博发送搜索请求,数据获取到本地后进行整理和排序。这就间接地实现了跨微博实时搜索

前面说到,移动客户端是微博客的重中之重,于是我也大致画了iPhone上的多合一客户端草图:

由于是在手机上,它不能像桌面端那样分列不同的微博,只能在每个信息的右下角用图标或文字标识不同的微博。其它功能和桌面端没有太大的区别。

今天早上有人告诉我,目前国内有一个和我想法很相似的在线微博整合平台:微博通。这个服务不错,但我觉得它很有可能会被微博们屏蔽IP,在中国这个以流量定输赢的互联网,微博们不会白白愿意为别人导入流量。

七、总结

目前国内的微博处在泛滥的境地,由于技术门槛低,微博客的同质化相当严重。谁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关键在于能否拉到更多的“信息主动发布者”。国内的微博之争实际上是拉客战争

在产品的规划里,微博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客户端上,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客户端。

由于微博客众多,用户要在多个微博之间反复切换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整合多个微博的客户端不久就会出现

目前新的微博们要想加入战争,不能再以“微博”为主推重点,这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小组、投票、同城微博……从这些中国特色的微博功能可以看出,国内的微博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微博了,实际上它们只是裹着微博表皮的大型SNS。

=============

by: https://www.kenengba.com/post/2859.html
From – https://panghufei.com/?p=10160

转载:007之碟中谍4

看过新的007,很迷茫,本来想写一篇自己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007之碟中谍4”。但是看到这篇,已经表现的不错了,尤其中间那段排比,精彩。转一下,我也偷个懒吧。

原文叫《堕落的007》:http://ent.qq.com/a/20081112/000191.htm

《大破量子危机》:堕落的007(图)

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詹姆斯邦德

丹尼尔·克雷格拍摄他的首部007影片《皇家赌场》时,媒体惊呼:史上最丑的007来了!当观众好不容易接受了丹尼尔版的007时,《大破量子危机》却让观众们再次迷失:这个007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邦德;这个四不像的邦德是个堕落的007。

▲当007穿越屋顶、阳台,从几层楼高处跳到巴士车顶,我以为他叫成龙邦德;

▲当他血溅鸳鸯楼般见人就杀,连卧底同志和公安干警也宰了,我以为他叫武松邦德;

▲当他英雄救美却发乎情止乎礼,我以为他叫令狐冲邦德;

▲当邦女郎对他诉说家门惨案,我以为他叫杀死比尔邦德;

▲当他口中吐出:人民的大坝会建立起来,我以为他叫董存瑞邦德……也难怪我有点认不得这个老朋友,因为这次从头到尾,007就没有说过一次他那句经典的自我介绍:“我叫邦德,詹姆斯邦德。”

《007:大破量子危机》自上映一周,票房已经达到了近7000万。这一集“007”里,邦德失去“优雅”,尽显“打星”风格。与电影的叫座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网友对这个007很迷惑很不认同。

惑之一 他很冷血

“邦德不是完人或铁人,也有脆弱荒唐的一面,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女人。”这句话出自新版007丹尼尔克雷格之口,在皮尔斯布鲁斯南统治邦德的年代,这无疑是句笑话。因为邦德最擅长的就是女人。但丹尼尔这位老兄没一点绅士风度,见到敌人就往死里追,一旦出手就拳打脚踢,跟他交过手的几乎都被他杀了。邦德简直像领取了杀手执照般冷血。

惑之二 007很穷

网友雅佳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部《量子危机》成了史上最省钱的一部“007”,以往的高科技几乎看不到。

由于在地中海某落后小国家,“007”开的是即将报废的破车,抢的船是渔民捕鱼的破木船,就连开的飞机看起来也像破铁皮,至于导航系统,那也是没有的,找个地方纯粹靠肉眼。以拥有高科技装备而著称的007终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回归原始,沟通靠吼,观察靠眼。

惑之三 剧情看不懂

《量子危机》剧情承接上一集《皇家赌场》,邦德将在本集中追查杀害上集邦女郎维斯帕的凶手。正是因为续集的原因,记者在观影前还特地翻出旧片温习功课。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是被片中大量的人名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有点晕乎。邦德追查“量子计划”的秘密,打斗戏之间的串场几乎都是M夫人在骂邦德,顺便聊一下线索追查的进展,而导演又有点故弄玄虚,总是点到即止。

影片最大的反角多米尼克戏份不吃重,人物不立体,这也让该片中其余几个反派人物平分天下,多少混淆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而导演马克福斯特在节奏控制上也出现问题,以至于邦德抽丝剥茧寻找线索的过程中,有几处地方显得转换过于唐突。

惑之四 片名“很囧”

除了让人看不明白的剧情外,这部电影的片名也让人看不懂,有“量子危机”几个字,观众一定以为是场和高科技有关的战争。实际上,片中关于“量子”的部分仅是所谓的一个生态项目概念——“量子计划”。《量子危机》的英文片名“QuantumofSolace”是作家伊恩弗莱明的原著短篇小说的名字,在小说中的意思是:男女之间相互理解、宽容、安慰的爱恋指数,如果这个指数为0,那么他们就该分道扬镳了。而“大破量子危机”译法与感情绝缘。

惑之五 台词“太搞”

片中“大义凛然”的中国式主旋律电影台词在首映时就曾引发了哄笑。比如邦德教育邦女郎“正义的牺牲不需要复仇”,片末邦德总结“格林的大坝倒塌了,但人民的大坝终将筑起来。”给人感觉这不是特工,更像是某个政委。结尾时,卡米尔抚摸着邦德的头,说“But
your prison is in
there”,这句原本很温暖的话被译成“思想是你的监狱”,同样引发全场笑声,亦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笑料。

惑之六 经典对白缺席

《量子危机》是自1967年《铁金刚勇战火箭岭》以来第一次没有让邦德用经典对白“邦德,詹姆斯邦德”作自我介绍的007影片。这句对白本应在几个场景中使用,但导演马克福斯特认为没有必要,便作出删除决定。除此之外,另一个惯用桥段——“来一杯伏特加马提尼,要摇匀的,不要搅拌”也没有在片中出现。
本报记者 刘哲

■外媒评论

《007:大破量子危机》貌似《皇家赌场》的续集,但整部电影却不如前者那样拥有华丽的生气。该片的邦德更像是个退化版的“伯恩”,只顾着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可反复折腾后却依然像个低能儿那样没有“成长”。和以往的邦德电影相比,该片少了几分智慧,台词也缺乏幽默和讽刺。———
《时代在线》

除了剧本之外,《皇家赌场》的幽默、优雅和重现光彩的怀旧风格,《007大破量子危机》一点也没继承。———
《综艺》

没多少邦德的感觉,有很多暴烈的动作戏,感觉更像是一部惊悚片。——— 《好莱坞报道》

胖胡斐说:别TM拿娱乐精神亵渎奥林匹克

    我知道今天一定有N多人拿刘翔退出比赛的事儿出来说。我就是想说,人家又不是演员!

    就是给这群人闲的,猜这是事先安排好的?

    要是安排好的,他师傅一个大男人会当着全世界哭出来吗?人家又不是演员!

   
要是安排好的,刘翔干吗两次试跑,到第二次趴在地上,你看到他痛苦的表情吗,是装的?人家又不是演员!

   
要是安排好的,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试跑一圈就浑身出汗吗,那是疼的!你弄一身汗试试?人家又不是演员!

   
要是安排好的,能瞒得住上万个比福尔摩斯狄仁杰少年包青天加一起还强的记者?人家又不是演员!

   
要是安排好的,万一事情败露,这不光是他一个人的耻辱,田径的耻辱,根本就是中国人的耻辱,谁敢冒这个风险?人家又不是演员!

   
我相信他是一个好运动员。就凭他在起跑时在大腿贴上不干胶,就凭他在努力。否则他真没这必要。

    人家至于么,就算是去比赛输了,有那么丢人吗?Olympic
Games,终究还是Games啊,刘翔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现出了轻松。我真是没想通,怎么会有人用恶心的娱乐精神亵渎奥林匹克。说的俗一点,如果他干脆不来比赛,会被骂到什么程度?想过吗?他来比赛了,可能还有机会赚广告费,他没比赛,就肯定没机会赚广告费了,他又不是傻子。

   
好好想想,我们寄予了太多的感情在这场比赛,现在没得看了,失落的时候难免有人抓狂,但愿这只是一时的抓狂。

    生活有点娱乐精神这没问题,拿来亵渎奥林匹克,就真TM找骂了。

胖胡斐说:工作五年,淘宝也五年

     
7月14日,我正式参加工作5周年。3年前我写过一篇“一不小心三年了”,周湘沂也写了“毕业五周年祭”和“工作四周年”。我也觉得需要记录一点东西,只不过,正好和淘宝五周年放在一起写。婚姻有“七年之痒”的说法。同类的说法在职业生涯中也有听过,只不过是五年,说五年到八年,是职业生涯一个很尴尬和郁闷的时间,突破很难,维持又不甘心。

     
谭飙直接在我们几个五周年的饭桌上指着我对其他两个说,这个胖子已经没有职业规划了。我想当震惊。第一反应是他丫喝多了,但后来我沉默了。确实很尴尬。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位置,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还喜欢现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着。于是我觉得有必要review一下。

     
刚开始工作,花了一年时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为了这个喜好换了一份工作。第二年清楚自己缺什么,于是读书充实自己,也觉得很爽。并在这家公司找到了很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第四年,觉得想再充实一点自己,于是打算去读书,决定做下来,却没有执行下来,因为分心了。后来安慰自己说,就这样也可以很精彩。同时,我发现自己跟别人说什么事儿的时候,越来越多在说,我当初是如何如何做的;越来越多人介绍我的时候,都在说,这个胖子以前做活动很厉害的;越来越多的,我在不停地做分享,做培训,讲的都是以前的故事,分享以前的经验。

     
我明确的知道这样对我很不好。我始终相信王选的那句话“当一个学者成天转场于报告和采访的时候,他也就不会有什么新成绩了”。于是这大半年都在找自己,经常说自己,也经常分心。

      直到正经花一周时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后。才会发现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很明确很明确!我是个自私的人,和自己的目标相比,分心的事儿就是个P。

      下一部分,说淘宝五周年。

     
来淘宝三年,经历了淘宝从不到1000万交易额到现在2.5亿的变化,这是网购市场最大变化的几年。我真是幸运。更幸运的是,我也拉来了这几个哥们儿。现在四个人在淘宝不同的领域上做完全不同的事,也算是幸福。

     
淘宝五周年的线下活动,两场,让陈家洛同学和他的团队脱了一层皮。我眼睁睁看着这群朋友没日没夜,很多地方想帮忙却帮不上。我只能把跟我涉及到的地方全都一站式解决掉,帮人家分担一点。同时,我还成了这次活动的“专职演员”,当天我要换4套衣服:早上布展穿工作服,下午演出换古装,然后奔凯悦接客穿正装,之后上台穿淘宝定制T恤。

     
其实我小时候是不太敢说话的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不怯场。平常说话着急了会结巴,可一上台就特人来疯,兴奋的很,从来不会给人家丢脸。老陆说,要让淘宝的小二上台去讲,要让人觉得,淘宝的团队淘宝的员工很强,而不是说老板很强。于是我和陈家洛成了第一批,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我。总之我要当着台下500多客户、媒体、会员去讲淘宝Slogan的转变。照片要留下来:

     
我讲完了逍遥子讲,然后马总和李连杰,之后就是陈家洛。他专门介绍淘宝推荐物流体系。感觉的到,这哥哥十分重视这次机会,于是我做了他用的PPT,我自己都很喜欢的一个PPT,专门讲的PPT。这种PPT的特点,就是仅体现最关键的点,让观众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演讲者身上。专业的陪衬PPT,加上陈家洛非常非常棒的演绎,让当天这一段成为一个很完美的部分。

      这是我在当天下午的古装造型,演绎胡家刀法的传人。

  

     
总之,五周年终于结束了,陈家洛和他的团队也可以好好松一口气。这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个太大的挑战也是太好的历练机会。我希望我哥们的事情能做到完美,希望大家都能越来越好。

胖胡斐说:淘宝的B2C

    明天上线。我们将公布这个B2C平台。

   
我不会在这里评价这个平台好或者不好,尽管确实还不错。我只想说,为了这件事,我放掉很多东西,因为我觉得,从淘宝网交易额不到1000万进入公司,到日交易额突破2亿,后来又经历了一个新的B2C平台从开发到招商到发布,可能会对我的经历是个很好的填充,说的俗一点,简历会相当好看。

   
从刚开始的不太关心,到后来的有点关心,再到现在的息息相关,胖胡斐走过了不少心理转变。反正,胖胡斐看着淘宝的B2C从刚开始的阶段走过来,就像忆如那次改版页面的时候说的,看着页面一点一点长起来,也是充实和感动。

    
反正无论如何,明天就要上线的,不是,是今天。还在忙,发个截图,纪念一下吧。

转载 关于暧昧

  伊云姐姐的文字,忍不住转来放几天。

引用


关于暧昧


     
昨天和一个小朋友(年龄比我小的一律称小朋友)聊天,聊到关于暧昧的话题,便笑言有空一定要写一篇关于暧昧的文章,顺便也将此文章送给这位小朋友吧:

    
 人人都说暧昧是比爱情差一点,比友情高一点,徘徊在似有似无之间,游离于若即若离之中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很美,叫人不忍破坏。其实关于暧昧的定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内容,尤其喜欢王菲的一首歌,唱出最暧昧的一种关系: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

     
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使得我们的身体藏在电脑后面,身体的隐藏让我们倍感安全,从而让感情更加放肆,泛滥着。相当一部分暧昧的感情都隐藏在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手机短信背后里,释放着不该释放的能量。在网络里,情感被物化,身体被隐藏。也许“暧昧”和暗恋一样,有着那种说不破的感觉。

     
暧昧可以很美,当然前提是两个人都要有心,这一种就好比电影“向左走,向右走”,互相猜心、互相在意,却总是无法相聚,那一份若即若离让人甜蜜而又不安,直到一场地震后,那堵立在他们之间的墙倒塌了,他们找到了彼此,于是属于他们的那层暧昧的纸也即时不见,一段爱情开始。

     
暧昧可以很凄凉,好比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只属于一个人的暧昧,配合的那方不过是被想象者虚拟成或善良或深情的毫不知情者。这样默默的、固执的付出感情,无望且没有收获。

     
当然,暧昧的大部分都是无疾而终的,毕竟是活在物质的、现实的、没有永远的社会。这个时期适合爱情开始吗?这段爱情需要负很多责任吗?更甚至于对方家庭、朋友、受教育等等,这些都会是一些些爱情开始前的考量。

     
那么,暧昧到底是什么呢?暧昧就是不明了,不清晰,不决断,不明确,不穿不透,隐讳混沌。它不能明指,只能暗示,不可言传,只需意会。

     
我喜欢张爱玲笔下那轻轻的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也喜欢《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和张曼玉擦身而过,又回头,眼神流露出微微的心动;更喜欢那种浓淡相宜,如茉莉如丁香般弥漫其间的爱…两个人情投意合却没有走到肌肤相亲的那一步,捅破了,就背上了感情的包袱!
有时候这样的“暧昧”刚刚好,大家都不用受伤。我喜欢的暧昧是我生病时有一个会在晚上打电话来,特意提醒我服药,叫我盖好被子早点睡的普通朋友;我喜欢的暧昧是他不是我的情人,但似乎更关心、了解我,我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找不到男女朋友的时候,第一个会想到他;我更喜欢的暧昧是两人每天都会聊MSN,间中会互传手机简讯,无规律的偶然约会,除了情人节外,各种节日和生日,大家都会交换礼物。他去外地出差的时候总会记得买份礼物给我…我喜欢暧昧的最高境界是两个人没有承诺过什么,可两个人却愿意为彼此付出的比有承诺的情侣更多,没有责任,却很渴望去承担,不问回报……(看上去找到这样暧昧的对象真的好难)

     
我的暧昧不能说有没有底线,但是一定要有形式,形式决定内容一直是我的原则。因为有些人是可以和他接触甚至生情的,但是有些人是不管他对我如何,我是打死都不能和他发生任何关系的。可惜无论以上那种暧昧,都是现在的我不想轻易去尝试的,给不起也不想浪费对方的时间!

 转载的文章阿,我可说不出这么精辟的话。

转载:深度解析美国电视剧何以火遍全球

转载一篇好文。我没有看过美剧,但我知道很多人都沉醉于看这个。我也一直认为,美国人的电视剧非常NB,能够把人从电脑前拉回到电视机前,很大程度改变目前人们的媒体消费习惯,这太难得了。更关键的,是他们拉回来的正是所谓新媒体的目标人群,那些年轻人。

这可能需要我们去想,本来已经越来越远离电视的年轻人,是如何回到沙发上的?换句话说,网络媒体和那些新媒体,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哪些需求,才会被人们逐渐减少在上面的消费时间?

本来想研究透彻一些自己写,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很不错,转载过来。谢谢刘峥。

======== 原文 ============

深度解析美国电视剧何以火遍全球

2007-09-12   文/刘峥

星空卫视前一段时间播出了美国电视剧《24小时》的前两季,使一大群美剧迷美得跟什么似的,马上,前不久在艾美奖上大热的《迷失》第一季也将播出了。而就在前几天,大火的《越狱》第二季也被人问到了“抄袭”的问题……突然之间,美国电视剧一下子成为了广大电视剧迷们的宠儿。

事实上,美国文化正通过书籍、音乐、体育、电影等手段,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形态,就像麦当劳转变了全世界的饮食习惯一样。2004年5月,《老友记》最后一集播出时,收视率甚至超过总统竞选。美国电视剧的编导配置有时甚至胜过好莱坞电影,在好莱坞缺少好故事、只能卖弄名人传记的今天,电视剧编导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显得弥足珍贵。今后电视剧而非电影将更多地承担美国文化传播的功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专家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时长达到30万个小时,这其中,卖得最多的就是美国电视剧。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电视剧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流入到我们的身边,尽管很多地方电视台看不到,但架不住星空、东方、凤凰等电视台轮番上演美剧争夺战,《欲望都市》《老友记》《绝望主妇》《CSI》《24小时》《越狱》……一种全新的电视剧制作和运作理念通过电视台和网络带给了中国观众。

治病找对根儿 瞧戏找对角儿

美国电视剧能够火热全球的原因不光是巨大的投资,而是投资者对创作人和观众这两个终端的尊重和重视。美国电视剧从制作到播映,跟中国电视剧都有很大的差别。正在中国大力推行的制播分离制度其实类似美国在1970年颁布的一条关于电视行业的法律“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商业电视网只能自制少量节目,其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电视网只享有首播权,并不享有节目本身。虽然该法案后来取消了,但委托制作电视剧的方式却根深蒂固,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就了众多精品剧集和节目的出现。

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包括主笔设计情节,专人编写提纲,专人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因此,美国电视剧一般都有一个庞大的编导小组,比如著名的《24小时》,一共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虽然每集的导演编剧风格不尽相同,但由于事先作了通盘考虑,24集看起来一气呵成。美国电视剧讲究故事和对白,因此设计情节框架的主笔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实,美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同时也是主要的电视制作公司,因此名导客串几集电视剧导演并不稀奇。

而且,很多美国电视剧不主张以一种封闭的关系结构来限定故事的发展,比如:张三跟李四是两口子,李四跟王五又是小学同学,王五恰好又是张三的远房小表舅……看似一个很繁杂的圈子其实是将人物关系封闭了起来,使得剧情必须得在这三个、四个乃至五六个人当中展开。美国电视剧在设定了几个基本主人公之后,将整个剧情开放,让他们来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些群体。而在美国电视剧当中,这些备受欢迎的主人公职业有:医生、律师、警察、侦探等等。

其实新世纪以来,在美国各无线电视频道上取得成功的电视剧系列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故事结构简单。虽然新型剧仍然是电视连续剧,每星期一集,也仍然是几个主要人物,都在同一个地点,做同一类事情,但是每星期的一集都完全单独成立,几乎没有多少前后连接。这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宽松态度,即便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剧集,但是只要知道了电视剧的主线,就能够随便看哪一集。(这里提到的这个概念,跟国内时下流行的情景喜剧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一直在说的叫做情节连续剧。)

既然每集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从案发到解决,必须在将近一小时内全部完成,当然就不可能编造特别复杂的故事,也无法设置或者处理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更不能够详细表现性格和情感的变化发展。于是这类电视剧,就靠两件法宝抓紧观众,一是视觉效果的辉煌,一是剧情发展的程序,这里所说的剧情,是纯粹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发展,与剧中人物性格无关。因为这类电视剧几乎单一强调剧情发展程序,尽可能淡化人物性格,所以美国有人提出程序剧的说法,用来概括新型剧类的这个基本特征。

美剧出炉 慢工出细活

中国人看电视剧讲究痛快,一天看两集,一个二十集的电视剧十天搞定,就这样还有人骂导演故意拖延时间,戏不够抽烟凑,为了电视台多拉广告不顾观众的欣赏习惯。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病就是戏拍完之后,好也好,不好也好,反正拍完了,是精品还是垃圾反正是把广告拉到手了。

一部美国电视剧一般25集左右,这是由美国特有的播映方式决定的。美国商业电视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新季以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为序幕。美国电视剧一般一个星期只播一集,因此25集正好够播一季。在中国,不同的电视台往往播着相同的电视剧,而在美国,恰巧相反,一个电视台每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不同收视口味的观众都可以在固定时间段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喜好。

美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播的,他们很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电视台都毫不留情地腰斩。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一般大电视台每年委托制作公司拍摄十几部新电视剧,但只有一到两部可能获得足够的观众,拿到继续制作的合同。更有不少电视剧在拍摄时向广大观众征求意见,以此来决定剧情的走向。

此外,美国电视剧的制作公司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作流程。一部新电视剧首播后,如果受欢迎,它还会在5月至8月的非映季期间,在同一电视台重播一次。一部戏如果能维持大约四个映季,累积到100集左右,就会被节目制作商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每周5集连续播放的方式卖给地方电视台和其他有需要的电视经营机构。之后,一些节目还会被打包卖到国外。从投资上来讲,美国电视剧和中国电视剧也不在一个档次上,著名的《急诊室的故事》每集的制作投入高达1300万美元;由美英两国联手制作的《罗马》,仅第一季12集就历经7年拍摄和1亿美元的投入。这样高投入的产物与我们20万到50万元人民币一集的电视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这种情况也影响到电视剧结构,美国电视剧很少有我们这样完成的封闭结构的故事,而是独立的、开放式的,可以让故事无限继续下去。

经典美剧

情境喜剧 《老友记》
情境喜剧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美国观众,当然最能体现情境喜剧特色的还是缔造10年传奇的《老友记》,在这部有着十足纽约风格的情境喜剧中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最令人感动而留恋的东西,历经10年长盛不衰。

科幻剧 《X档案》
《X档案》是最正宗的科幻剧,该剧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征服了观众,播出后更在美国掀起了热衷科学与幻想的文化现象,该剧曾获4项金球奖和9项艾美奖。

警匪剧 《24小时》《越狱》
《24小时》系列和《越狱》的杀伤指数让人欲罢不能。它们用随时间推进逐渐深入事件真相的方式,用一种还原事件本身的独特视角来拍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带领观众一起走进故事情节,并从中看出人性的丑恶。

医疗剧 《急诊室的故事》
这部戏的出现将美国医疗剧推向了高峰,严密的科学性与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这部戏获得成功的基础。香港无线的《仁心仁术》就是借鉴了该剧的模式与创意。

冒险剧 《迷失》
《迷失》创造了美剧生态的新模式,其融合悬疑、冒险、科幻、惊悚、动作、爱情和灾难等多种元素的模式,让一群坠机幸存者的求生故事变得扣人心弦。

都市生活剧 《欲望都市》《疯狂主妇》
《疯狂主妇》中的婚姻解体、不忠、不伦恋、吸毒、谋杀、离奇死亡等戏剧元素已经足够吸引眼球。《欲望都市》中都市单身贵族的个人情感心态因其现实感十足而获得了观众的追捧。

名词解释 啥叫“肥皂剧”

肥皂剧就是有卖肥皂的提供赞助拍摄的电视剧。这种电视剧基本都是给家庭妇女看的,家庭日用品商家为赞助商,普通生活环境为舞台,以无休无止之势去营造无中生有的话题。其实“肥皂剧”最早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种长篇广播剧,其间插播的广告也净是卖肥皂的,所以叫做“肥皂剧”。现在韩国的一些电视剧,像《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等,都是典型的肥皂剧,这种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也不用担心两天不看会接不上,电视剧里的人物两天里做的事情未必有你的多。

 

======== 原文完 ============

 

再次对作者表示感谢!

似乎,有几个很重要的点。为了把年轻人拉回沙发,美国人做了几件事:

  • 摒弃“肥皂剧”概念。一开始就没打算给家庭主妇看,一般肥皂剧肯定是年轻人不屑看的,这种差异化容易引起目标人的关注。
  • 时刻抓住观众。看其他电视剧,我们经常能猜到后面发生什么,因为桥段就那几种。但美剧不同,会造出不同的悬念,让人不断觉得“居然”这样,这就能抓住人。
  • 严格市场导向。特别注意到,他们是边播边编边拍,市场反应好,就接着编接着拍,否则就改。也算与时俱进。
  • 培养媒体消费习惯。每一集可以单独看,虽然长但不冗长。这是一种极为轻松条件下的连续剧收看方式,也是消费者喜欢的。同时,他告诉你,每周一晚上x点播出,你就会想着,那个时候该看电视了。慢慢的,大家习惯做在沙发上了,习惯看电视了。

最后多个嘴,说一下电视和电脑这两种媒体消费的不同。有很多不同,包括一个是有啥看啥,一个事看啥有啥;也包括一个是图像为主,一个是图文并茂。另外有一个我认为很关键的,就是人们在消费这两种媒体的时候,姿势不同。看电视的时候,是向后仰的,窝在沙发里的,旁边坐着朋友家人。而用电脑的时候,是身体前倾的,旁边一般没有人。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况。